昨晚跟同学一起去看了这部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,虽然之前没有读过原著,但是对东野圭吾的另一部作品《解忧杂货店》甚是喜欢,加上同学说《嫌疑人X的献身》日版电影很好看,所以还是蛮期待这部中文改编的版本的。整场电影看下来,我觉得大的地方都没啥问题,虽然王凯的表演有点浮夸,但是不太影响我认为这是部成功改编的电影。今天这篇影评,只是想写写关于这部电影的其中一个点:陈婧在过失杀人后的反应,以及之后因这件事情而引发的其他错误的行为。
陈婧之所以会最终勒死她的前夫傅坚,是因为前夫那天晚上再一次来骚扰她和她的女儿陈晓欣,不仅对陈婧进行殴打,还对她女儿动手动脚,这种禽兽的行为,让陈婧和陈晓欣的人身安全置于危险境地,而这时,陈婧拿绳子勒前夫的行为可以认为是正当防卫(不是专业人士,关于正当防卫举证和认定我不懂,这分析仅对电影中的行为有效),但是当最终她的前夫被勒死的时候,陈婧只表现出了是她杀死了傅坚,而没有一点觉得这是自己的一种防卫行为。看到这里的时候,还是有点小小叹息了一下,现实生活中,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,我想大部分同胞应该也是这种反应,然后紧接着就是想着“自首”或是怎么掩盖自己“杀人”的事实,从这时起,才是他们犯错的开始。这个时候,我特地问了下同学,原著小说故事也是这样进行的吗?他说差不多。这样看来,这样一种“死者为大”的观念是中国和日本都存在的。很多人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死了,那他的一些不致命的过错都是可以被忽略的,因为他没有造成别人的死亡,虽然可能开始的时候他有置人于死地的想法,而只是没有最终实现而已。
对比美国那边,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。记得前段时间有个新闻: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密歇根东兰辛家里熬夜准备期末考试,半夜的时候,听到楼下有异响,想了下室友们都早在房间里面睡觉了,他觉得可能是入室盗窃或者抢劫的人发出的响声,然后他就拿出自己的枪,打开保险下楼,开了几枪,最终打死了其中一个嫌疑犯。最终当地警方没有起诉这位留学生,认为他的行为是正确的。如果这种事情是发生在国内,最终警方的处理结果是难以想象的。这位没有成功实施犯罪的人就这样“冤死”了。这里也可以看出美国跟中日相比,是把个人的权益和人身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的。如果当一个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,他可以主动还击,并且“防卫过当”的情况下,可能还会免除处罚。
正是由于中日社会长期以来“死者为大”的观念,让陈婧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,不知所措,最终石泓的加入让事情一错再错,导致了悲剧。如果我们的社会不是长期宣传这种“死者为大”,而将个人的权利提到更重要的位置,那慢慢得,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,可能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“自首”,至于最终被认定为“正当防卫”或者是“防卫过当”甚至是“故意犯罪”,都比电影里面的结局要好很多,因为这反应了一种程序正义,而不是像电影里一样,都没有经过一套程序,陈婧就觉得自己犯了大罪了。